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

从绘画作品解读“被拒绝型儿童”的心理变化

时间:2014-07-2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1 引言 美国作者甘第尼、福尔曼和爱德华兹写过一本书,书名叫《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讲述了: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
1 引言
美国作者甘第尼、福尔曼和爱德华兹写过一本书,书名叫《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讲述了:“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1]”本书是对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下的儿童学习方式经典阐述。而儿童的绘画作为儿童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向这个世界,向他人诉说的重要语言。慕尼黑绘画艺术研究院艺术教育和艺术护理教授鲁道夫·赛茨在他的书《和孩子们画画》中曾这样写到:“在使用绘画语言方面,儿童胜过我们成人,因为他们总是接近实物的本质,总是从本质上而不是从表面上去看待它们。”笔者在十余年的幼儿教育生涯中,遇到过许多孩子“特别”的绘画作品,如果从一般教师评价绘画作品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画“画得不太好”或者“根本看不懂”,更别说称得上是好的作品了。但是,面对这样一些作品,教育者更应该留心去观察这个作品背后隐藏着的那个幼小的心灵中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通常都有一个又一个充满童真和趣味解释和故事。教育者应该试着去包容他们的涂鸦之作,尝试去了解他们的作品背后的故事,以绘画作品为媒介,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理解,广告媒体
    本文以个案研究和作品分析的方法,尝试解析“被拒绝型儿童”的绘画作品在不同时期的细微差别,了解其心理的变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师针对“被拒绝型儿童”教育方法的有效性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2 对“被拒绝型儿童”的界定
2.1 被拒绝型儿童的相关概念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活动和范围在不断扩大,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一种与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peer relationship)。这是一种除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外的崭新的群体社会关系,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在这种同伴关系中,判断其同伴关系好坏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友谊(friendship)和同伴接纳(peer acceptance)。友谊是指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互惠的交往关系;同伴接纳(peer acceptance)指个体被同辈群体(如同学等)内的其他成员喜欢或不喜欢的程度2。同伴拒绝(peer rejection)属于同伴接纳这个指标范畴,是指为大多数同伴所不能接纳,遭到拒绝排斥的个体,我们也把这些个体称之为“被拒绝型儿童”。通常,对这一同伴交往地位的测量常采用同伴提名法(peer nominations)3辅之自然观察、教师评定和同伴评定等方法来进行分组和判定。
被拒绝型儿童是什么样的?具有哪些特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的发现,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s)是个体遭到同伴拒绝的重要原因之一2。在群体中通过同伴提名和观察法,基本能够相对准确的判定被拒绝型儿童个体。
2.2对本文中“被拒绝性儿童”个案的判定
个案判定背景:在接触个案之前,就听别的家长和老师说过,这个班有一个孩子,曾经因为连续的攻击行为而被全班家长集体要求调班。接触之后,在群体活动中观察个体行为,以及通过同伴提名法(提出最受欢迎和最不喜欢的三名幼儿进行统计筛查),进一步了解个案的实际情况。幼儿同伴对跳跳的评判是:爱推人、爱打人、不喜欢和他玩等。个案跳跳由于其攻击性行为直接导致了在同伴交往关系中处于被拒绝的地位,其自信心也减弱,对个体和群体的社会性发展都是不利的。
2.3对“被拒绝型儿童”个案跳跳在心理干预前的情况分析
据妈妈说,跳跳从小就有轻微的多动症,一直在服用微量元素补充剂,他对同伴交往其实是很渴望的,但是表现出来的却是比较过激的动作和行为,有时甚至会伤害到其他同伴,长此以往,跳跳形成了不良的同伴交往行为,导致了不良的同伴关系。他妈妈说,只有当他在绘画的时候,才会停止非故意的破坏性动作,也能够持续、安静地坐下来专注做一件事情。因此,他的妈妈就送他去学习绘画。这是他喜欢,也是他擅长的,在绘画的世界里,他似乎找到了自己。所以,本研究从他的绘画作品着手,对他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发展进行了分析和了解,并适时采取一定的心理干预措施,对跳跳及其同伴群体实施简单的心理干预策略。
 
3 对“被拒绝型儿童”干预前后绘画作品的分析比较
3.1 儿童绘画作品分析的方法
绘画是孩子表达内心世界的一扇窗户,同时,也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如何更科学的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发现孩子个性的一部分以及内心世界想要表达的内容呢?有三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儿童在绘画中隐藏的信息:
方法一:对绘画作品的“外表”进行研究,并且弄清楚绘画作品的中心、独特之处、象征性、形式、颜色、绘画内容的强度以及画面的分配等[4]。但是,单纯从绘画作品的“外表”对其进行理解和说明,不能作为主要的手段,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弄清绘画作品,并引发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方法二:要想更深层次地理解儿童的画,就必须有耐心、感知能力和浓厚的兴趣。对绘画者的生活环境、家庭关系、同伴关系、学校环境和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特殊事情、突发事件等因素,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作者的绘画内容。
方法三:设身处地地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去欣赏和理解画。
3.2 对个案在实施心理干预前的作品分析
在对个案在3-4岁期间绘画作品分析发现,其绘画主题主要为小动物和常见的植物,而这些动植物都是比较弱小的、柔软的、敏感的小生命(如后附图一中的鱼,图二中的蜻蜓)。在对动物作品的观察时,可以看到,他所画的动物没有表情,目光呆滞,甚至有的目光体现出来的是不开心和生气。在他有关植物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在人际交往时,内心其实是不自信或者是自卑的。
在图一:“转圈游的鱼”中,跳跳共用了9种颜色、3种形状、4条直线、8条曲线来描绘中间的热带鱼,而围绕着这条热带鱼转圈游着的另外三条鱼,形状几乎是一样的,色彩也比较单调,甚至其中有一条都没有好好画出眼睛(右下),没有认真涂完颜色。从个案对不同小鱼所采用的手法轻重来看,显然他把中间的这条色彩丰富的热带鱼想象成了自己,周围的三条椭圆型的鱼则是同伴,在内心深处,他很以自我为中心,对同伴的关爱和重视程度远不及对自己的关注程度。
对应的生活刺激事件:在作品绘制期间,正是个案与同班幼儿发生矛盾的时候,他在绘画作品中用了浓重的紫色、蓝色和土黄色等色调来描绘同伴,说明他对同伴的认知是不友好的,冷漠的。
在作品《雨中的蜻蜓》(图二)中,可以看到,他的蜻蜓构图是大气饱满的,图中的蜻蜓长着夸张的、又圆又大的眼睛,但是,两只蜻蜓的眼睛都没神,看不出来一点情感成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孩子想要表达的内心世界往往能够从其绘画作品中的眼睛透露出来。但是,但从这两只蜻蜓的眼睛里,我们看不到积极向上的情感,相反,在大雨滂沱的背景下,这两只蜻蜓显得异常的无奈,没有任何遮身之地,任凭风雨吹打在自己身上。
对应的生活刺激事件:在这幅作品绘制之前,正是“攻击性事件”频发的时候,面对同伴的不断告状、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问,他所面临的交往关系是:被拒绝的、反抗其主动的交往行为、不理睬等。
在有关植物的作品中(如图三),个案画了4朵花,其中3朵长的很高,色彩也很鲜艳,每一朵的姿态、形状都不一样,叶子也都是两层,就连花心的分层及配色都画得很明显清晰;而在三朵花的下方,他画了1朵又矮又小的蓝色的花,叶子细小,花朵使用了很不耐烦的螺旋线,涂色也是很潦草的完成,1朵矮小的花和3朵高大美丽的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应的生活刺激事件:在这幅作品绘制之前,个案的父亲刚好与其他家长就其攻击他人的行为进行了激烈的抗争,以其父亲的道歉收尾。结合这一刺激事件,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理状态是非常不自信的,对于同伴的拒绝以及成人的排斥和无助,显示出来他对安全感的缺乏和对社会交往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在同伴面前,他感到很自卑,在父亲面前,他缺乏安全感。
对以上三幅作品的分析可见,“被拒绝型儿童”的个案跳跳已经处在了同伴交往关系的绝对劣势:被拒绝、被排斥、无奈、无安全感、冷漠、以自我为中心。
3.3 对个案在实施积极教育策略和心理干预后的作品分析
在对个案5个月的跟踪时间内,笔者对他的不当交往行为进行了教育建议和引导,对其心理状态进行了干预和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从他的后期的部分作品分析中,可以看出,跳跳绘画的主题虽然还是动物和植物,但是绘画主体相对前期作品中的主体来说,更加强大,也更快乐了(如图四中的乌龟,图五中的蜗牛),并且,绘画的动物有了眼神,被赋予了情感;植物作品更加关注细节的表达(如图六)。图中的乌龟和蜗牛相比前期的小鱼和蜻蜓来说,具有了坚硬的外壳,眼神也丰富了,有了嘴巴,嘴角上扬,表情是愉快的。在创作乌龟时,个案用到了3个色系的过渡色(绿、蓝、紫),使用了较为复杂的波浪线和圆圈来表达乌龟的龟壳和眼睛,并给乌龟画上了眼睫毛;他用了4种颜色来表现蜗牛,用了螺旋走向的波浪线来表现蜗牛的壳,蜗牛图片中出现了太阳。
对应的生活刺激事件:在下学期的第二个月左右,个案当选了班上的“明星宝宝”,得到了同伴的欣赏,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和积极的引导,学会了一些有效的积极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在同伴交往中逐渐有了自信。在他的作品中透露出来这样的信息:内心世界开始有了温暖的阳光,有了友爱的情感,有安全感,有了愉悦的体验。
这幅作品是在对个案跟踪观察5个月之内收集的最后一幅作品,在画中,个案用了强烈的、浓重的色彩表现了3朵形状、大小几乎一样的花,它们共同被4片大大的绿叶衬托着,花中间的纹路也是一样的。他把自己和同伴放在了几乎同等重要的地位(中间的花代表自己,旁边的两朵代表伙伴),认识到大家都有所不同。说明这一时期的他,已经建立起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和同伴交往认知,他的内心充满了自信,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别人的重要性,体现在交往行为中,能够为他人着想,学会帮助他人,学会分享。
 
4 对“被拒绝型儿童”个案的教育策略和心理干预方法
针对个案的特殊情况,笔者在下学期对他进行了重点观察和个案跟踪,并参与和建议教育者采取了相应的教育和干预策略。通过对“被拒绝型儿童”个案跳跳的作品分析和近5个月的教育引导和心理干预,在其身上看到了积极教育方法和心理干预策略对这一类型儿童所显现出来的积极作用。从这一个案的观察研究过程中,笔者总结积极的教育方法和干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长处放大法:即把“被拒绝型儿童”的优点和长处放大,让同伴充分了解和认识特殊个体,帮助他在同伴集体中建立自信,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班级中设立“本周明星宝宝”专栏,引导其争取同伴的认同并成功当选5周之久。
2、近身管理法:将具有攻击性行为的“被拒绝型儿童”放置在教师容易掌控的范围内,及时指导和纠正其不当的交往行为,引导他习得正确的交往行为。
3、任务自制法:即给予“被拒绝型儿童”一定的任务,让儿童在执行和实施这些任务过程中达到自省、自制的目的。如给教师当小助手或值日生等。
4、代币法(在个案中体现为奖优罚差法):即用量化的方法对“被拒绝型儿童”积极的行为进行奖励,对消极的行为进行惩罚的方法。在本个案中,通过取下或恢复(增加)“明星宝宝”栏中幼儿绘画作品数量的方法体现。
5、谈话法:即通过与个体一对一的谈话,了解个体的想法,从而及时制定和调整教育策略的方法。通过谈话,能够及时发现“被拒绝型儿童”的短期心理状态,制定和调整教育策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6、才艺展示法:提供适宜的展示平台,将儿童的积极发展面在集体同伴面前展现出来,获得同伴肯定和接纳的方法。案例中,教师为“被拒绝型儿童”的特长和才艺展示提供了专栏墙和“才艺表演”时间,让案例个体在展示中获得了成功,享受到了集体的欣赏,学会了互相尊重,培养了自信心。
 
5 综述
在对“被拒绝型儿童”个案的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分析发现,儿童的绘画作品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状态密切相关。儿童的心理状态在绘画作品中表现为色彩、线条、主体数量、大小、形态、细节以及画面的明暗度等方面,不同的心理状态,绘画内容也不同:消极心理状态下的绘画作品,画面暗沉,色彩对比强烈,细节不突出,主体缺乏情感;积极心理状态下的绘画作品,画面明亮,色彩和谐,有渐次的过渡,细节表现多,主体充满感情,出现象征积极情感的元素(如太阳)。
“被拒绝型儿童”在许多不同的儿童群体中都会存在,他们因为各种原因或多或少都有不当的行为问题,有不良的同伴交往关系。在对待这一类型的儿童时,教育者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交往关系中的积极因素,从细微处观察儿童的心理变化,及时抓住教育的契机,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采用积极的教育方法和干预策略,帮助这些儿童发掘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克服存在的问题,建立良好的自信心,给予他们安全感,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和方法,从而改善同伴交往关系,获得友谊和同伴接纳,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甘第尼,福尔曼,爱德华兹著.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2 Ladd G W.Peer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coⅡlpetence during eady and middle childhood.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9,50:333~359
3 赵红梅苏燕婕. 被同伴拒绝个体的心理理解. 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第6期.
4 (德)罗泽·弗莱克-班戈尔特著. 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儿童画与儿童心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4月.
5 刘惠军、王晶.同伴接纳、家庭因素与儿童心理理论,心理发展与教育[J],2005(3)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