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5岁~6岁儿童练自发绘画中的“重复"现象
时间:2014-07-18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儿童的自发绘画是他们自由地使用笔、纸等绘画工具,运用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进行的美术创作活动。在5岁~6岁儿童自发绘画中,有大量的重复现象。 一.垂复的内容(一)主题重复
儿童的自发绘画是他们自由地使用笔、纸等绘画工具,运用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进行的美术创作活动。在5岁~6岁儿童自发绘画中,有大量的重复现象。
一.垂复的内容
(一)主题重复
儿童小凯在幼儿园的绘画活动区和家庭中多次画的“穿天河”的图画。作者用曲线勾勒山的造型,然后用两条长长的线条画出“穿天河”。
在笔者观察小凯的绘画区绘画活动过程中,他多次请求研究者帮他写“穿天河”三个字。
这样的重复主题现象在儿童自发绘画活动中普遍存在。小凯重复画“穿天河”,尽管画面中其他部分稍作改变,如山的高度、亭子的位置、色彩等,但整个画面的造型、构图基本不变,尤其是“穿天河”的主题一直不变。
儿童小白在绘画区内的自发绘画,
电梯。在画面的上方是“舞台的灯光”,中间左侧是“能发出声音的音箱”,小姑娘手拿话筒在唱歌。两幅作品在构图、内容等方面非常接近,只是右下方画了圣诞树,而图3的相同位置以另一小姑娘代替了。儿童小沙的两次自发绘画作品,两张作品中的城堡在色彩和城堡顶上作了稍许变化,城堡造型和构图基本不变。 (二)单元重复
如儿童小诗的自发绘画中某些单元不变,只是将某些单元进行重新组合,所画的主题也随之发生变化。如人物的身体不变,头部稍作改变就成了动物或其他事物。核心部分(如身体)未变附属部分(如头发、帽子)变化了。这些图画来自小诗的妈妈向笔者提供的一本信笺纸画集。这本画集是每天妈妈接了小诗以后,她在妈妈办公室等妈妈下班时画的。小诗的妈妈描述: “小诗每天沉迷于绘画,只要有空小诗总是画画,有时甚至用妈妈的圆珠笔或钢笔画。” “她有时几天都是画同样的图画但她总是画得很投入。”
二.解读“重复”
儿童为什么会在自发绘画中进行重复,重复带给儿童的是什么呢?
(一)重复带给儿童安全感
罗恩菲德认为“一再重复地表现同一事物,清楚地显示了这个小孩不能就新的情境加以调整,对他来说,定型的重复构成了逃避,当他不能面对新的情境时,他便一再地重复。”加登纳在论述儿童艺术活动的感受时说:
“也许儿童较简单的情感生活和气质式样使他能把艺术知觉为有机的整体,使他能以情感的方式与之作充分的缠结,而且还使他能制作出常常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的作品来。”儿童的重复作品具有加登纳所谈及的儿童的统一性和连贯性的作品的特征,在这样的统一和连贯中儿童获得某种心理上的安全。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研究了儿童的“重复练习”,她认为儿童如能满足内心需要的任务,他们就能聚精会神地独自反复地进行练习,而这种重复练习的现象在儿童的所有活动中经常不断地发生。在她看来,重复练习对儿童来说是极有帮助的,能发现自己的潜力,并在他们的生命力不断展现的神秘世界中练习自己,进一步完善自我。
由于儿童的记忆力和审美积淀有限,还不习惯于一下子接受大量的信息,儿童采用单元重复的方式,是为了使自己在熟悉的重复中一步步把握新的样式,从中获得一种重新辨认的喜悦。实际上,我们从儿童经常要求对某个故事进行重复的例子中可以知道,儿童总是愿意听同样的故事,别人必须用同样的话语向他叙述同一个故事,倘若变换词句,他就反对。
(二)重复是实现“从旧的对应之物到新的对应之物”的必由之路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会在其既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去吸收新经验、新知识,这个过程就是同化,反过来,儿童又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外界信息相适应。适应的本质就在于主体能取得自身与环境的平衡。图中,长长的带裙子的人物身体是其既有的图式,与之相连接的是可爱的娃娃的头部,而当小诗画出了小兔的头部时,小诗的认知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小诗就用已有的长长的带裙子的身体这一图式作为小兔的身体。就是说,儿童能借助重复使认知达到某种平锄。我们会常常发现当儿童认为某个图形如方形可以代表身体时,他们会用方形重复代表人或动物的身体,这就是儿童会在作品中不断重复某个元素的原因。
重复有利于儿童吸收更多的艺术经验、感受和语言,重复有利于锻炼拼接的技能。在儿童的艺术创造中,拼接是一种基本的方式,他们常常把许多一般成人认为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拼接、组合在一起,这在儿童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有所表现。。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罗恩菲德著,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3]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边霞-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