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资源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馆 > 美育资源 >

中日幼儿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

时间:2014-07-18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在教育发展纲要颁布后的今天,幼儿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我们的关注。而幼儿美术教育在其中 则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它可以为学龄前儿童品质的发展,自然创造力的表达,社
在教育发展纲要颁布后的今天,幼儿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我们的关注。而幼儿美术教育在其中 则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它可以为学龄前儿童品质的发展,自然创造力的表达,社会价值和集体主义道德观念、个性与自我尊重的人格形成,提供一个非同寻常的机会与条件。但是,也有人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幼儿美术 教育时常只是一种摆设,甚至于仅仅被当作课外活动而已,似乎只有数学、阅读这类课程才是教育的根本。那 么国外的情况如何?


   日本在1876年就开创了自己最早的幼儿园——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注一)虽然比西方晚 了39年,(注二)但是日本变异性文化的特点,促使日本不断地借鉴西方的模式,通过一百多年来幼儿美术 教育的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笔者在此想就其与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现况作一些比较研究,以探讨我国幼儿 美术教育改革的可能途径。


    就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研究而言,日本采纳的是一种内在引导和外在传授的教育思想。认为孩 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这种适应具体地表现在外在和内在两个不同的领域,电子打标。而所谓的内在化和外在化,只有用综合的方式加以推动引导,儿童才能得到均衡的健康发展。


    所谓外在教育领域,是指环绕在幼儿周围的外部世界。它具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律。外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 括知识、技能、习惯等等。因为成人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所以无论是制定教学计划,还是进行教学评估都 很容易,传授给幼儿往往也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这些外在教育内容,在被孩子们接纳为个人经验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充分的想像、丰富的感情 ,幼儿把握的不仅是外在的秩序和法则,更是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这样外在教育就深刻影响了幼儿内在世界 的形成。


    感性、洞察力、想象力、欲望等等正是这个性化世界和形象思维领域的内容。在这个内在世界里,无论传 授还是评价都是困难的,而引导也许是一种更为适当的方式。


    因此,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幼儿的作品,感受幼儿的欲望和感表,方能窥探其心灵世界的秘密。不管是幼儿 的绘画塑造,还是造型性游戏活动,都可以说是完全以这个内在化世界为中心的活动。


就中国的情况而论,幼儿美术教育文革后才开始注重“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这类课题 的教学理论研究。89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 的发展,开始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注重教育过程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和 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重视了对游戏理论的研究。但是,我国在感性教育领域,尚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对幼儿 美术教育的内在化特点及其在幼教中的重要地位与功能尚缺乏应有的了解和重视。其表现在:


    1.在整体上尚缺乏对幼教美术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尽管美术教育在幼教中处于主要地位,但是我 国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只开设幼儿的语言教育、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课程,就是没有美术教育的理论课程,幼 师系统也同样如此没有美术教育的一席之地,这种状况造成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理论薄弱,难以指导教学实践, 把握幼儿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


    2.正因为以上的原因,少数研究者认为幼儿绘画是一种特殊的理性活动,即一种把感性形象和具有一般 共性的概念融合在一个统一的认识性陈述中的理性活动。因此得出教学指导和评估要用理性分析和计量的方法 来进行,根本忽略了主观情感的作用和内在引导的重要原则与指导方式。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二 、就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法来说,日本教育界认为孩子们的绘画表现,制作手工物品的造型能力反映了幼儿 不断成长的过程,并作为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鲜明地反映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对知识技能、 欣赏习惯等等外在传授的忽视。以为在造型活动上,对于感情、感觉、形象思维、想象的世界,教师是无法教 授的,只能采取引导的方式。倘若说培养能够不断推进的话,那么指的是与知识、技能、欣赏习惯等有关的范围。


    日本的这种教学法可能是受了我国传统的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宗宣传自性是佛,莫向外求,主张依靠本体 的自力达到开悟成佛。禅宗的法师崇尚引导,他们往往通过讲述公案等旁敲侧击的方式使人开悟,有时甚至在 无语的境界中让弟子感悟道的存在。例如日本传统的能乐大师世阿弥,在他的修道品位思想中就推崇自证自悟 的学习方法。世阿弥套用了佛教中所谓的“色即是空”的观念来形容这一方法。所谓“色”是指凭借感觉捕捉 到有形技能的存在,而“空”则是指依靠自悟自证的方法印验无形的客观规律。为了具体剖析日本的 这种教学方法,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探讨:


    1.在教学指导原则上,日本十分重视幼儿造形表现过程中的三环节,即形象思维、技能运作和传达内心 活动的环节。具体地来讲:


    首先“人是根据形象思维行动的生物”(注六),因此形象思维决定了人们造形表现的意图,意味着教师 在指导上,必须使幼儿鲜明地浮现出这个形象,而后才根据形象进行描绘。


   其次,即使形象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并不等于孩子已将它移到了画面上去。孩子必须借助于各种造形语言 ,材料工具将它转化为绘画或雕塑。例如依靠画纸、彩色铅笔、颜料和绘画材料的共同配合,在二维空间的画 面上表现出三维立体的图式。因而孩子必须学习如何使用彩色铅笔、如何调配色彩,如何组织画面的构成等形 式语言,否则绘画就不能“物化”为表现媒介。因此,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表现活动,在技巧和方法上 给予指导。技能指导仍然依赖于现场直观的教学和掌握的成功经验。但是如果教师过于强调技术指导,而孩子 们又没有热情,那么表现活动将不再成为孩子满心欢喜期待的东西。因而技能运作环节的指导关键在于让孩子 明确绘画技巧和制作技术,通过反复地实践与改进,达到掌握各种表现方法及其步骤程序。


    第三、幼儿的造形活动同时具有本能的表示和主观的表现的特征。正如婴儿的啼哭是本能的表示,演员的 哭泣则是主观有意识的表现那样,后者表现含有传达个人情绪意识的意图,而前者几乎是由本能控制的。无论 在幼儿的涂鸦期,还是前图式期,以及象征期的绘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本能表示和主观表现的因素。孩 子将绘画作为一种与外界沟通的语言,他们把自己看到的事物,思考的内容通过绘画表现传达给观众,接受者 观赏之后内心产生感受,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孩子,幼儿从而确认了对自我的认识,并感受到表现的喜悦。因 此对幼儿的这种内心传达,日本的学者认为在指导上要采取亲切和蔼的态度。从幼儿的角度来阅读理解儿童们 在绘画中所传达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传达的心灵沟通与共鸣,就能鼓励和激发幼儿新的表现欲望,从而达到 培养创造力和陶冶情操的目标。


    2.在教学指导的要点上,日本着重以下四个方面:


    (1)从游戏来看,主要以幼儿自由描绘为主,提供必要的与幼儿心身发育相适应的题材;


    (2)根据故事来表现的题材,则不拘泥于真实,让孩子在自由愉快的表现中,选择造型单纯、组合容易 的内容。


    (3)从生活体验中引发的表现,在开始构思阶段,就要使形象思维明确化,并把它与自己准备的有关材 料和工具、表现手法联系起来。要求表现的内容能被他人接受,并且有相同感受的理解。


    (4)经由观察萌发的表现,重点是突出有关对象物的具体感觉。采用何种观察方法,什么时候来画、画 什么、怎么画,这些都是指导教学的关键所在。
新中国的幼儿教学法而论,认为幼儿的绘画包括观察、想象和表现三个过程。观察是绘画的基本和前提; 想象是幼儿把观察到的对象融进自己的认识、情感、重新加工的过程;表现则是孩子把经过想象后的事物用造 型手法表达出来。此外,在教学指导原则上有以下特点:


    (1) 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通过幼教实践,探索教与学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系统性 ,又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2) 突出了教学过程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激发、诱导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使孩子们在造 形表现的实际操作中发展各种能力,萌发多方面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把学前时期基本活动的游戏作为教育的重要形式,突出幼教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幼儿 身心和谐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4) 强调充分运用生活四周的各种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调利用乡土材料,由教师发动 幼儿一起制作玩具、学具和教具。这样既有利于启发孩子们的创造性,又符合我国的国情,继承和发扬因地制 宜、勤俭办园的优良传统。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则注重以下几方面:


    (1) 着重发挥范画应有的作用,并注意启发性的示范和讲解,用后及时收回范画。


    (2) 重视美工教学与生活、节日、游戏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紧密配合。


    (3) 在教学中,要求幼儿坐姿、握笔姿势正确、重视作业常规的训练。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示范和范画经常出现成人化的偏差。例如所谓“简笔画”,它原本是成人对客观事 物的一种概括的程式表现,将它作为范画和教材,无疑是在禁锢、扼杀儿童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情感表现。但是 这种有违于启发引导儿童观察表现事物,阻碍幼儿认识事物和情感表达,并违背教育规律的教材,竟然会被定 为电视教材、获教育图书奖而盛行一时,可见科学的教学指导尚待确立。此外,当年陈之佛先生反对的“大人 们常常以自己的趣味加之于儿童,常常以临画为唯一的教画的方法。”(注七)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一些儿 童画大赛,均以临像某家某派程式为能事,背离了美术教育的本质功能。干扰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健全发展。


    三、就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而论、日本是根据幼儿绘画发展的不同时期来展开教学内容。


    在2—3岁时,采用在物体表面着色;将纸蒙在表面凹凸不平的物体上用铅笔拓印;拼贴布贴画;用粘土 或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等,都属于造形性游戏的教学内容。


    在4—5岁时,则运用寓知识于兴趣之中的游戏方法,通过阅读小故事根据体会作画,依据孩子的生活体 验来描绘使自己感动的事物,通过各种角度观察对象,并描绘出自己的感觉。


    在5—6岁时,则转变为采用不同纸质或不同形状的纸进行游戏表现,加深幼儿对材料和形状的认识,按 照自己的构思故事作画,扩展游戏范围,并以此作为表达的题材,描绘自己热衷欣赏的事物。


    总之,日本选择内容注重幼儿绘画要体现其游戏与生活,从而引发幼儿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可以说这种 安排还具有指导幼儿生活和精神治疗的功能。
就中国选择的内容来说,主要是围绕着认识、情感和表达,这三个幼儿美术活动的要素而展开。知识化、 艺术化和游戏化是其特点所在,具体而言:


    (1)3—4岁时,绘画内容大多安排为添画,将不同的线条与形状,形状与形状等编排成不同的单元, 泥工、折纸课题则着力于基本方法的学习。


    (2)4—5岁时,主要以观察、表现、制作生活中的动物、蔬菜、食品等内容。将知觉能力的形成和发 展作为课题编排的内在目的。力求通过美工教育促进幼儿空间思维的发展,丰富幼儿的绘画语言。


    (3)5—6岁时,课题内容是与季节特征紧密联系的人物、植物、动物、日常生活用品等系列。鼓励幼 儿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


     四、以上我们就中日两国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教学法和教学内容三方面进行了对照,找出了差距与问题。现 试将其比较研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在理论研究比较方面,日本借助于对幼儿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即从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记忆的发展、 想象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社会化的发展来探讨儿童美术教育的课题——外在传授和内在引导的 理论构想。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儿童艺术教育“零点计划”主任茄德纳博士所认定的“教师的任务基本上 是为自然出现的那些发展提供支持,对来自儿童的积极性作出赞许和同情的反应。然后,在童年中期和后期就 需要给予更多的积极干预:在学习某种艺术技能和技术时应给予更多的训练指导。”(注八)的那样,日本的 理论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是卓有成效的。而我国则由于幼教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又缺乏从美术教育这一 感性教育的角度来进行理论探讨,使得目前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入并结合教学实际,以适应当前 幼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2.就教学法比较来说,日本首先是把提高幼儿的表现欲望放在首位,其次注重应势利导的原则,把握造 型性游戏的内涵,其三则是不断选择适应幼儿心智成长的教学方式。我国则注重利用乡土教材来丰富各种教学 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很有特色。但是因某些临摹示范和简笔画的不当作法,冲击了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 主导地位,客观上不利于幼儿潜力发挥。


    3.就教学内容比较而言,日本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有绘画、摹写、拼贴、堆积和手工制作等,其中包括 集体制作和节日活动制作,还有幼儿的鉴赏活动。这些内容安排还充分考虑到与幼儿发展的各阶段相适应。


   相对来说中国的教学内容范围小一些,尚缺乏更多的造形性游戏的内容来充实幼儿美术教育的基本运作特 点,特别是还需要按幼儿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科学地选择适当的内容。例如,在幼儿园小班阶段倘若更侧重于 游戏化,而从中班到大班时,才渐次偏重于知识化和艺术化的教学内容,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总之,如何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日本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二次大战后,日 本的幼教师资都受过大专以上的教育,因而幼教美术理论研究机构都设在教育大学美术系或者综合性大学教育 系的美术专业,这就保障了幼儿美术教育基础理论和教学法的研究以及师资的专业素质。相反我国目前幼师几 乎是中专教育,仅有极少数的师大教育系有学前专业,另有一所大专幼师,这些学校鲜有进行美术教育的理论 研究,虽然开设有各种学科的教学法课程,其中却没有美术教学法。师资层次低,幼教人员难以从事理论研究 。此外幼教美术作为交叉学科,需要美术界的介入。日本现代有许多象山本鼎、岸田刘生等这样的著名画家涉 及幼儿美术教育领域。而我国以前尚有丰子恺和陈之佛等前辈画家著书立论关心儿童美术教育,现今画家则往 往因视为小儿科,而鲜有涉足来支持幼儿美术教育的建设。另外,我国幼教体制教师以中级职称封顶,客观上 也不利于提高幼教人员的科研积极性。笔者认为倘若能在这些方面进行改革,并重视幼教美术事业,方能从根 本上推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


来源:中国美术教育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二维码